-
- 首页 > 句子大全
为立足的上海梦散文美文
作者:
admin • 更新时间:2024-09-24 •阅读
那是七、八十年代交汇的时期。知青们离开故土上海已经十来年了,年届三十岁上下的大龄青年,谈婚论嫁一时紧锣密鼓;八、九十年代,知青第二代大多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为了后代们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教育,只要家里父母条件允许,都纷纷将孩子送回上海读书;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知青后代大多年满16周岁,符合上海对知青子女报进上海户口的政策要求,许多“外地小囡”像雨后春笋般地移植进入上海,在大都市里成长。那些还没有回去的上海知青孩子的家长,唯恐政策有变错过机会,为孩子将来 进步、也为自己今后落脚,争先恐后地搜罗各种材料,在故土大上海抢占一席位置。大平和志超都是上海人,在同一所乡里的中学教书,而且都是讨了本地的姑娘做妻子,连儿子的年龄也一样:大平的儿子丁丁离16周岁还有3个月了;志超的儿子小宣离16周岁也只是半年。这年夏天,志超的妹妹妹夫从上海赶来,除了来边疆看看玩玩,主要是奉父母之命领侄子小宣回上海,准备报户口、上高中。住在隔壁的大平心里很不是滋味, 虽然老婆孩子知道他的难处,都装作对志超家里的这回事儿视而不见,但大平总觉得亏欠了妻儿 何似的,心里七上八下。其实,大平母亲还健在,前些年大平为了儿子回上海读书的事,也没少跟母亲提及,原先一口应承的母亲到后来却不知为何总是推三推四的不干脆。大平也体谅母亲,与弟弟一家住在一起,不愿意与他们关系弄僵,有时还得奉承着他们,母亲知道儿媳的厉害。大平就跟弟弟商量,弟弟总是叹苦经:家里拢共不到20平方的两间房,我和阿芳住一间,母亲和你侄女蓉蓉一间,再也容不下外来的人了;再说,蓉蓉今年上初中,总得有个良好的 进修环境吧?大平想起志超曾说过,万一丁丁在上海住宿有困难,就住他们家,他们家房子大一点。这在大平心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因此大平跟弟弟说:这我都知道,我的意思是先把丁丁的户口报进上海,拖久了谁知道这政策会不会改变呢?住宿有 难题,再想其他办法。弟弟支支唔唔地说:那我和妈妈、老婆商量商量。这一商量,便石沉大海再无讯息。眼见得志超家的小宣就要启程。志超一早过来催问大平:我要托朋友买火车票了,丁丁一起走吧?跟我妹妹妹夫回去你就放心,保证把你儿子安全送到家。大平说:我跟他妈妈说一下。大平妻从里屋出来,干脆利落地说:孩子不去上海了。志超不明白了,昨晚不还说得好好的?他见大平没言语,一时也僵持在那里不动。丁丁失望地看看父亲,望望母亲,低头走了出去。也许是自尊心和 责任感的驱使,大平故意 提高了嗓门说:去上海!一个“去”字说出口,其实是缺少底气的。当晚,大平躲到学校值班室给上海家里打电话。他怯怯地告诉弟弟:放暑假了,你侄子想到上海来看看。弟弟好一会儿才说:唔。可上海现在热得煞人。大平说:顺便也了解一下上海报户口的情况——弟弟不语。大平追问了一声:在听吗?弟弟答非所问:丁丁一个人回来路上能行吗?大平清了清嗓子,也没作正面回答:你记得我那年来东北插队落户,人还没丁丁高,一件棉大衣穿在身上就像袍子,罩住了两只膝盖骨。你才12岁,送我到彭浦火车站,汽笛响了,你拉住我棉大衣的两个下摆,不让我上车,爸爸越劝你哭得越凶,弄得我也跟着你一起哭,那年,我自己也才刚满15岁啊!弟弟说:那都是将近30年前的事了。大平继续说:可往事还历历在目。记得你省下早点的钞票,临走花了1块8毛5给我买了一只口琴,你知道哥哥十岁就会吹口琴,可到15岁才拥有弟弟送的口琴。弟弟也叹息道:现在的15岁年纪完全还 一个孩子,那时却要跑到边疆去当农民,活生生一个童工,完全可以顶牢不去的!大平苦笑了一声:当时谁还敢不去啊?另外,我先离开上海了,按政策你就可以留在上海了。弟弟又一次不语了, 怎样转来转去还是离不开去、留上海的话题啊?大平向弟弟摊开了正题:我这一辈子已经没有回上海 职业的奢望了,可我不想让我的下一辈,永远生活在偏僻山村,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毕竟是上海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