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句子大全
电影的文学性与文化性和英美文学教育 怎样理解电影的文学性
作者:
admin • 更新时间:2024-05-21 •阅读 1

摘 要:本文从忠实性、 艺术性与(大众)文化性三个方面考察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重构 ,在区分 “作品”与 “文本” 的概念基础上 ,指出在英美文学教育中应该将电影视为一种有自身独特风格的和小说平等的作品来 “阅读” ,而不能视其为小说文本的附庸。决定因素词:电影;文本;文学性; (大众)文化性;教育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ine tic adaptation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fiction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 cine tic authentici2ty , cine tic literariness and cine tic pop cultu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 distinction between“literary text”and“literary work” , the pa2per further suggests that film adaptation should be“read ” as independent texts having their own stylistic repertoir ; neither in ferior nor supe2rior to their literary antecedents.K ey words : film , text , work , literariness , pop culture , literary teaching2003年4月6日至12日 ,第 18 届国际文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牛津大学 Corpus Christi College 举行 ,主题为: “解读影屏— — — 从文本到电影、 电视及新媒体” (Reading Screens : fromtext to film , TV , and new media ) 。其时恰逢笔者在剑桥大学英文系访学 ,故有机会关注这一文学教育研究的动给。怎么在文学课堂教育中运用影视作品 ,解读影视作品和原作的关系 ,揭示影视叙事和小说叙事的异同 ,网络文本和网络小说等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拟就电影的文学性、 文化性和英美文学教育的关系作一番交流。必须介绍的是 ,本文所谓的 “电影” 仅指根据典范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目前 ,国产英美文学教育多以传统的选读课形式授课。就小说而言 ,受课时及学生阅读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偏好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有限的课堂教育中就某一选段进行讲解。但是毕竟窥一斑难见全貌。因而 ,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英语电影便成了英美文学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 ,在国外 , “电影和文学” 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大学英文系开设 。剑桥大学英文系有关影视和文学的研究性课程在三门以上。本次大会主席 C. F. Moi指出 ,事实上 ,受影视的影响 ,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学生(尤其是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在呈下降趋势 ,传统的以印刷符号为中心的文学阅读与教育活动主题已受到冲击与挑战。(C. F.Moi ,2002 :8) G.Bombini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称传统的印刷符号为 “文本文化” (text culture) ,而电影、 电视、 网络等图像符号为 “形象文化” (i ge culture ) ,两者之间现已构成了强劲的互动协作关系。(Bombini ,1989)国外对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文化学研究已有丰硕成果。国产对影视传媒及文学的文化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王宁 ,2003) 。但是目前在实际教育中教师普遍缺乏对电影叙事功能和文学叙事功能的深入研究 ,缺乏对 “形象文化” 和 “文本文化” 的相对研究 ,也即缺乏对电影的文化性和文学性的相对研究。大多数文学课教师只是将电影放向学生观看 ,权当是对原作压缩性质的欣赏 ,仅满足于对影视作品和原作的情节及角色的表层忠实性解析 ,不能综合、 理智地剖析集行为艺术、 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为一体的影视作品和文学文本的质的不同差异 ,不能启发学生发现视觉语言和文本语言叙事功能的本质差异 ,更是忽略了电影的文化性和文学性的融合关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只是在近几十年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Alan Pulverness认为 ,时到现在日 ,文学批评界仍然有人抱有这样的成见: “电影往低处说是戏剧与摄影联姻的 “私生子” ,往高处说也不过是一种庸俗的商业化媒体。 ” ( Pul2vernes ,2002 :6)根据典范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常被拿来和原作的情节做相对 ,结果可想而知 — — — 点评家与观众对改编后的作品大都大失所望:或曰电影失缺了原作的风貌 ,或曰编导对原作压缩不当 ,或曰原作中其钟爱的某一事件与角色缺场 ,等等。于是乎 ,判别一部电影的优劣要求是:电影在多大的程度上忠于原作。这也成了国产大多数英美文学课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讲评要求。笔者认为 ,若是在文学和影视教育中仅讨论 “忠实性” 问题是不够的 ,是不能把握电影和文学的本质差异的 ,也不能综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涵养。从文学的接受理论来说 , “忠实性” 这一问题本身就值得质疑。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 ,文本的意义就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反应。美国文学批评家 Nor n Holland(1975)也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了文本意义的互动性与不确定性。既然文学文本的阅读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么 ,改编而成的电影也可视作是对原作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 “阅读” 甚至 “点评。 ”